2014年1月10日 星期五

益生菌

來自母親的原生AB菌是什麼?如何讓補充的益生菌常駐腸道?腸道中的乳酸桿菌如何幫您緊緻肌膚保持年輕?腸道益菌如何幫您提升免疫力?你的小孩曾經患有尿道炎而使用抗生素嗎?女性如何改善經前症候群,降低乳腺瘤、子宮肌瘤與卵巢瘤的發生率?世界衛生組織調查長壽村的成因為何?優酪乳要如何喝?便便臉色發黃好嗎?別讓小孩便便量輸在起跑點上...

 

你的女兒便便好多哪!!! - 益生菌

 

 

幼幼班剛開學的第二個星期,一大早將四歲小女兒安置在教室座位上,老師迎面對我說,把拔,叡叡平常便便好多喔!我想了想,是啊,女兒在家裡一天要如廁 2 - 3 次,每次的份量有時還超過我這個大人,多到落入馬桶的時候,可以對折成兩條甚至三條,接下來的幾天,女兒的其他老師,也陸陸續續跟我提到了相同的問題,這不禁令人好奇,這樣是好還是不好,為什麼會這樣呢...

 

腸道菌在人體所扮演的角色

 

首先,便便落入馬桶的時候,若半浮半沈代表其中含有大量益菌喜歡的膳食纖維,若顏色偏黃代表有大量益菌在腸道中幫助產生維生素B群(或是有充分的膽汁幫助消化),這些都是過高的動物飲食糞便所不會有的特色,若腸道內充滿益菌,或是腸道內的害菌被益菌大量排擠而出,糞便量就會變多,此乃因為糞便會有一半以上是由腸道菌所構成,女兒相較其他同學有更多的排便量,係因每天早晨攝取混合益生菌的優酪乳加蔬果汁所造成。

打蔬果汁搭配益生菌的緣起,係因幾年前這個做把拔的因為身體健康直直落,172的身高在數年內由全盛時期的74公斤掉到64公斤再掉到56公斤,於是開始學起電視上的教學,採用低動物性飲食,每天早餐還為全家人與自己準備一杯現打的蔬果汁,喝了超過一年,雖然明顯的發現自己感冒頻率從每1-2個月一次,降低到每半年1-2次,但是體重還是繼續往下又掉了兩公斤,糞便落入水中也難以成形,尚未搭配益生菌的蔬果汁對把拔來說並沒有明顯的助益,這期間做了很多功課,開始慢慢找尋並瞭解了原因,自己年輕的數十年,是完全的肉食動物,可能一年之間吃不到幾次水果,所以腸道內好菌所剩無幾,就算再有利健康的蔬果汁吃下肚,缺乏腸道益菌的幫忙,也難有良好的吸收。

根據科學家的研究,嬰兒剛出生時腸道呈現無菌狀態,隨著與母親的接觸(例如產道接觸與日後母親的口水)和母奶的攝取,腸道中兩種來自母親有益人體的原生桿菌會大量繁殖,包含上億的乳酸菌類(A菌)和上兆的比菲德氏菌類(B菌)在數日之內佔據整個腸道,並永久定居下來,因為細菌之間會互相競爭,所以他們會減緩其他菌類尤其是害菌跟著飲食進入人體定居在腸道中的速度,很多嬰幼兒,因為尿道發炎而服用抗生素,這對於益菌的腸道卡位戰有相當不利的影響,因此醫師通常會於抗生素療程結束後,跟家長溝通並另外開立益生菌配方給這些小孩補充,而在瑞典也有統據資料顯示,不經由母親產道出生(剖腹生)與不碰觸母親口水的嬰兒(瑞典的母親多有使用口水替奶嘴消毒的習慣),幼年發生過敏的機率會增加將近3倍,另外眾所周知的,只吃配方奶而不吃母乳長大的小孩,過敏機率也會大大的提高。

嬰兒開始吃副食品之後,比菲德氏菌和乳酸菌在腸道中的比例會逐漸下降,壞菌和不好不壞菌(伺機菌)的數量也會隨著年齡漸增而升高,通常腸道中不好不壞菌會在人類成年時超過益菌的數量,而壞菌則會在40歲左右開始超過益菌的數量(各佔約15%),壞菌多過好菌,導致最大宗的伺機菌跟著倒戈,健康狀況跟著急轉直下,各種文明病再也壓抑不住,一項接著一項爆發,醫院也一間開得比一間大,由於伺機菌蛋白質和醣類都可吃,所以此時開始大比例的吃素並斷絕葷食.還是有機會逆轉益菌的逆勢。

到了60歲以上,腸道中的益菌可能只剩下5%,壞菌則會到達25%,這裡須特別說明的,在壞菌比例過高的腸道環境中,這些不好不壞菌多會附和壞菌,共同代謝出有害人體的毒素,反過來,若腸道內益菌比例較高,這些不好不壞菌也多會附和好菌共同代謝出有益人體的養分,所以不好不壞菌也可叫做伺機菌,只要短時間吃下過多的壞菌,讓好菌與人體免疫機制抑制不住壞菌,這些佔大多數的伺機菌就可能同時倒戈,造成急性腸胃炎。

 

成年人體中細菌數量會超過10兆個,種類也會超過千種,其中腸道菌類就佔有400種以上,每個人來自母親的原生益菌都不相同,而日後腸道中刻意培養的好菌,則因腸道已經佔據各種益、壞與伺機菌,所以很難像原生菌那樣永久定居在腸道中,根據統計,益菌種類約有500種,而造成益菌隨著年齡遞減的原因,除了情緒上的壓力、腸道黏膜衰退、來自酪農動物食品中的防腐劑與抗生素、蔬果的農藥等等,也和高比例動物性飲食造成壞菌的增長有直接關係。

 

腸道菌的功用

 

透過電視上的優酪乳廣告,大家都知道腸道益菌會產生酵素幫助消化與分解體內廢棄物和毒素,並產生維生素K與B群,許多植物性膳食纖維包裹的養分,如蛋白質、維生素和各種抗氧化物,須靠乳酸菌破除細胞壁之後,才能為人體吸收,也才能讓壞菌沒辦法事先搶食,腸道的正常蠕動,和膳食纖維的刺激與腸道益菌分泌刺激蠕動物質也有關,而事實上,人體的免疫機制荷爾蒙也須靠這些腸道菌來調節。

腸道是人體最大的免疫器官,腸道菌對免疫機制的調節,包含降低過敏反應與提升對抗外來病菌的免疫力,腸道中缺乏益菌,抑制壞菌與活化腸壁淋巴的酵素產量就會減少,緊跟著腸道淋巴用來活化巨噬細胞、嗜酸性白血球與殺手細胞之細胞激素產量也會降低,壞菌、病菌與病毒就會跟著進駐腸道,舉例來說,腸道充滿益菌的小孩不容易傳染腸胃炎等流行病,除了提升免疫系統消滅入侵的病菌外,乳酸菌所分泌的乳酸,會直接抑制例如大腸桿菌等壞菌的活性,使得這些壞菌在腸道中繁殖困難倍增。

因為人體老化與色素沈澱會形成黑斑老舊細胞,甚至是癌化的細胞,均需巨噬細胞幫忙汰換,而殺手細胞還是控制與降低體內癌化細胞數量的首要功臣,所以腸道健康的人,也容易看起來較年輕且不易得癌症,腸道淋巴佔人體淋巴的七成,一但腸道淋巴調節失衡,尤其是嬰兒時期,腸道中負責免疫機制的淋巴T細胞由Th2所主導,失衡的Th2細胞將導致人體從小產生過敏反應,尤其是吃配方牛奶長大的嬰兒,因缺乏原生益菌,更易產生過敏體質,伴隨著嬰兒的成長,Th1細胞會接手主導權,失衡的Th1細胞也會造成自體免疫相關疾病,所以如果您有免疫相關症狀,像是自體免疫失調的類風溼性關節炎、慢性鼻竇炎、蕁麻疹、溼疹與氣喘等等,建立良好的腸道益菌系統是刻不容緩的,尤其是兒童時期,益生菌的藥用配方,也常常被拿來治療幼兒氣喘。

而人體產生的荷爾蒙,尤其是女性每28天的月經週期,有21天會分泌雌激素,這些使用過後的荷爾蒙,首先會被肝臟做初步的代謝,經由膽汁一起到大腸,並接著被益生菌所分解,益生菌若是不足,這些荷爾蒙會被腸道重複吸收進入人體,過度的荷爾蒙刺激,除了產生很多婦女都有的經前症候群,也很容易造成乳腺瘤、子宮肌瘤與卵巢瘤,並進而誘發癌症

大家對腸道益菌會產生維生素B群一般較不陌生,維生素B群主要走的是輔酶系統,其對人體健康從裡到外從頭到腳各個臟器包含骨骼的養分轉化與代謝都非常重要,但很少人知道腸道益菌還會製作維生素K,可以調節血液的抗凝血功能,降低血管鈣化,幫助胰島素分泌,抗潰瘍與修復黏膜,而人體吸收的鈣質,除了須多運動並靠維生素D幫助載體進入血液,還需要維生素K才能合成骨質,當腸道益菌缺乏的時候,若只是補充大量鈣質,對於骨質疏鬆的患者幫助十分有限,而根據統計,台灣維生素K缺乏的族群,多為外食族群或是使用抗生素的病患,一般醫師會建議多吃深綠色蔬菜來獲取維生素K1與K2,至於K3因為飲食中無從攝取,只能靠會同時產生K1、K2與K3的腸道益菌來獲得。

 

長壽村的啟發

 

世界衛生組織研究全球的長壽村,發現這些村民的飲食與飲用水中,通常都有相較於其他地區較多的微量元素,或是該地區居民有食用酸奶的習慣,酸奶含有乳酸菌,可以在腸道中幫助製造人體所需的酵素(酶),而科學家發現,酵素的中心物質,就是各種微量元素,人類要靠各種酵素來進行體內的化學反應,包括能量的產生、細胞的建構、代謝人體廢物、調節免疫系統與螯合自由基等等。

 

高比例的肉食破壞腸道細菌平衡

 

高比例的動物性飲食,造成腸道腐敗菌大量生長,會搶奪益菌生存空間,並產生很多毒素,這些毒素像是氨、硫化氫、對甲酚、硫酸引朵酚、靛甘、腐肉素、屍毒素、神經鹼等,長期累積會造成負責解毒的肝臟過勞,一但肝臟無法負荷,就會造成腸漏症候群,這些腸道中的毒素,會經由血液跑到全身臟器造成自體慢性中毒,初期的症狀包含腸道蠕動緩慢造成腸胃不適、用餐後即產生難以忍受的脹氣、腸道按壓會有抽痛感、接著開始產生便秘、口臭、皮膚粗糙過敏並老化、工作或唸書無法專心、注意力不集中、缺乏活力尤其是餐後會感到異常疲憊、情緒不穩定、睡眠品質下降、甚至產生消極的負面情緒。

另外氨也在醫學上證實會直接造成人體腦神經系統中毒、痲痹、發炎與損傷,神經成長只有一次,一但損壞就難以再生與修復,若損傷的是自律神經,則會造成呼吸、心跳、手腳體溫調節失衡等狀況,嚴重還會產生癲癇,而一般研究也均認為很多癌症尤其是大腸癌跟高動物性飲食(肉蛋奶)的關係密不可分

二次世界大戰時,曾有一個很經典的研究報告,挪威人戰前動物性油脂的食用量很大,相關疾病造成的死亡率也很高,但在德國的佔領期間,因物資缺乏,所以動物性油脂的食用量大減,反而造成當時的相關疾病死亡率下降三成,而這個比率卻在戰後,隨著德國戰敗撤軍又逐漸攀升,如果您跟筆者過去一樣,前述症狀幾乎都曾或輕或重的發生過,還是個高動物性飲食愛好者,是時候該考慮考慮改變生活飲食習慣了,動物飲食或是植物飲食中致癌物的來源,可以參考本文附註一與附註二。

 

壓力與腸道的健康

 

根據醫學調查結果,生活與工作壓力較大的人,腸道內益菌比例會減少,醫師多會建議患者須適度的調適壓力並改變生活作息,適度的補充可以穩定神經,補充可以合成酵素來代謝損傷腦神經的氨,補充牛奶磷脂質可以幫助建構神經元髓鞘,協助神經元傳導,補充卵磷脂中含有的磷脂醯絲胺酸可以協助建構腦部細胞膜,補充大豆萃取物GABA(胺基丁酸)等於補充天然的鎮靜劑,另外有些醫師也會開立硫辛酸來幫助患者修復神經系統,所以針對壓力造成的腸道細菌失衡,反而要從神經與精神層面著手。

 

優酪乳與腸道的健康

 

約一百年前,俄國的細菌學家梅奇尼可夫發現南斯拉夫有很多百歲老人平常都有飲用酸奶的習慣,進而發現了酸奶中的乳酸菌而得了諾貝爾獎,所以今日從日本傳過來台灣的外來語優格,就是俄文『南方』的諧音,係取南斯拉夫Yugoslavia的開頭南字來命名。

根據日本的研究,居住在東京的老年人,每一公克糞便中會有一億個比菲德氏菌,而日本知名長壽村网原縣的老人,因有使用酸奶的習慣.每一公克糞便中的比菲德氏菌是東京老人的10-100倍,首先,優酪乳已經不再是牛奶,乳糖被細菌轉化,所以不會有東方人常有的乳糖代謝不良與脹氣問題,而牛奶中的蛋白質經由小分子化,會更有助於人體吸收。

但一般優酪乳中的益生菌都不是孢子型的,所以能通過胃酸到達腸道中的數量其實非常有限,若有千分之一或是萬分之一已算成效良好,所以一般會建議飯後胃酸被稀釋了再喝,至於市面上標榜使用包膜技術讓益生菌通過胃酸者,若包膜成效太好或是人體胃酸不足,則益生菌也會通過腸道直接排出體外,若成效不彰或是胃酸過多,則包膜可能在胃中就已經被溶解,視個人的體質不同而異,且因他不是原生益菌,所以很難定居在腸道中,必須長期不間斷的攝取才行,話雖如此,只要長期不間斷的使用優酪乳,對於腸道健康必然是有相當大的助益,何況健康本來就是需要長期經營,當然,如果純脆是為了健康,請不要選用有加香料、乳化劑或糖的優酪乳,究竟這些東西都是給人調味用的,添加寡醣才是益生菌的食物。

 

如何讓益生菌大量通過胃酸 - 孢子型益生菌

 

如果期望快速的補充腸道益菌,可以選用孢子型益生菌,這些益生菌在通過胃酸時,伸出孢子的觸鬚會被胃酸消化掉,但是孢子的繭殼會保護益生菌主體抵抗胃酸,平安的到達腸道後,再由孢子內部重新生出新的觸鬚並能繼續繁殖下去,那麼,如何讓益生菌變成孢子型的呢?

首先要說明的,細菌這項生化科技,因為牽扯到商業利益甚至軍事用途,所以其源頭的生產技術多為保密,而大致上,其可分為菌種、菌株、活菌與菌體四個階段,以乳酸菌為例,生技公司透過篩選與純化,用試管培育出無污染的單一菌種,使用攝氏零下80-120度讓其冬眠並加以保存,一但解凍且生長環境符合要求,就會快速分裂繁殖出許多菌株,這些過程都會在無其他細菌污染的環境下進行,菌株可以低溫乾燥使其冬眠後並以不透光包裝運送到各個食品工廠進行量產,此時他仍是單一細菌的族群,有明顯的地域性,對其他細菌的抗他性很強,菌株在食品工廠解凍甦醒成為活菌,此時抗他性已減弱,但繁殖力仍在,食品工廠將牛奶置於發酵槽中並加入單一或多種活菌,牛奶最終被這些活菌代謝成優酪乳,整個發酵過程完工後的乳酸菌即為菌體,此時這些菌體的分裂繁殖能力跟活菌甚至是菌株相比已是大幅減弱,像是市售的乳酸飲料、優格與優酪乳即是菌體,這也是為什麼優酪乳需要長期不斷補充才有功效的原因之一。

要讓益生菌產生孢子的方法有很多,包含人工蛋白質包膜等技術,目前較為熟知的方法,是先將乳酸菌株,透過攝氏零下20度的乾燥噴霧,讓菌株自行產生一個繭殼,以保護自己並進入冬眠狀態,如此能抵抗胃酸的孢子型益生菌便產生了,只要提供水分、陽光或溫度,孢子型益生菌便會甦醒,所以在食用之前,須用不透光的防潮袋加以包裝,不能放置於高溫的場所,且最好能夠冷藏來確保品質新鮮。

不同於優酪乳,孢子型的益生菌須在飯前食用,以期能快速通過胃中強酸與十二指腸中可中和胃酸的鹼性膽汁與胰液,並安全到達腸道中大量繁殖,事實上,即使這樣還是不夠的,如同前述,這些經由補充的益生菌並非原生益菌,且腸道中的黏膜,早已被既有的好菌、壞菌與伺機菌所佔滿,新來的益菌其實少有地方落腳,絕大部分會在腸道中只停留3天左右就隨著糞便排出體外,所以要不斷的補充才行,那到底要如何,才能讓新補充的益生菌常駐腸道呢?

 

如何幫助益生菌大量繁殖 - 膳食纖維與寡醣

 

很多因腸道幾乎被壞菌整個佔據而全身病痛的患者,醫師檢驗確認後,會先開立瀉藥,讓患者將腸道內的壞菌清空,再重新藉由使用益生菌與寡醣,來重建腸道益菌系統,有別於害菌愛吃胺基酸(蛋白質)並代謝出毒素,寡醣一般是人工合成且益菌愛吃的醣類食物,自然界中種類眾多但含量稀少,而母乳就含有大量寡醣,以便能幫助小嬰兒建立腸道初期的益菌系統,使用瀉藥這種脫胎換骨的治療方法,身體初期好轉的正面與負面反應都會相當劇烈,當壞菌與腸道黏膜剝落被排出人體時,常伴隨著腹鳴、脹氣、便秘與腹部絞痛,且充滿壞菌的糞便會是漆黑惡臭的。

至於一般人,時下很多醫學報導,均認為蔬果汁是人類尤其是小孩接觸各種腸道益菌與壞菌的首選,即使是其所含的壞菌,也能刺激免疫系統的正常發展,另外蔬果汁中含有大量的非澱粉性多醣-膳食纖維,是益菌所喜歡的天然食物與生存環境,若益生菌能搭配對人體有百般益處的蔬果汁,或至少寡醣(單純作為益菌食物)一起使用,將有利其在人體內大量繁殖。

 

如何幫助益生菌常駐腸道 - 麩醯胺胜肽

 

但如何才能讓新補充的益生菌常駐腸道呢?腸道中的益生菌,須住在腸道黏膜裡,一般老人或胃腸疾病的患者,腸道黏膜會萎縮變薄,小孩的腸道黏膜則發育未豐,均無法大量寄生腸道益菌,即使是健康的成年人,腸道黏膜也早被其他益菌、壞菌與伺機菌佔滿,所以要讓吃下的腸道益菌常駐腸道,就必須同時為這些吃下的益菌厚植新的腸道黏膜。

小麥與乳品中所含的麩醯胺胜肽,是胃壁與腸壁黏膜細胞的主要原料,所以使用益生菌的同時,要一併攝取麩醯胺胜肽,才能讓新補充的益生菌常駐腸道,根據臨床的實驗顯示,單一使用孢子型的益生菌或是麩醯胺胜肽只能達成約10%的使用成效,兩者一同使用,方能達到90%以上的益菌常駐效果,且使用後即使超過3-6個月,糞便檢體中仍可採集到該益生菌,這些孢子型的益生菌,附著在新生的腸道黏膜上時,會朝向腸道中間方向分裂繁殖,形成柵欄效應,可增加其與食物的接觸面積,充分發揮其有益人體的功能。

 


柵欄效應

 

另外攝取牛奶中所含的乳過氧化酵素,可在人體中形成一種非免疫系統的保護機制,他普遍存在於人體的黏液中,包含唾液、淚液、支氣管黏膜與腸液,可以保護人體黏膜免受細菌的入侵,還有蔬果汁尤其是胡蘿蔔汁在人體中能產生維生素A,也是黏膜細胞製作黏液不可或缺的原料,這些都是建構腸道益菌系統不可缺少的。

然不幸的是,精緻飲食造成麩醯胺胜肽容易攝取不足,而飲用的牛乳,須高溫殺菌才能運送與販售,但只要超過攝氏50度,就會破壞其中大部分製作人體黏膜細胞的原料,所以漸漸市面上已有自牛奶中低溫提煉的麩醯胺胜肽與乳過氧化酵素,可供有需要的民眾使用。

 

如何吃益生菌 - 吃的順序

 

單獨使用益生菌或優酪乳,可於餐後胃酸被稀釋再食用,若是益生菌搭配蔬果汁則宜餐前空腹喝,打蔬果汁的同時必須加入例如一匙亞麻仁子油(或其他可直接食用的油脂),否則許多脂溶性維生素將難以為人體吸收,非脫脂的優酪乳富含食用乳油也是不錯的油脂選擇,但絕對不建議將益生菌和蔬果一起打汁,這樣會降低益生菌的活性,應於蔬果汁打完後再添加益生菌,並藉由蔬果汁稀釋胃酸讓益生菌有較高的存活率。

若是抗胃酸型的孢子益生菌,同樣宜在餐前搭配蔬果汁食用,若蔬果汁是屬於濃稠較難消化者,也可以在喝蔬果汁前先配開水喝下,目的在減少益生菌於胃酸中停留的時間,而不論是益生菌、麩醯胺胜肽、乳過氧化酵素或是蔬果營養都怕高溫,所以不可搭配熱開水,若是冬天可使用溫水加溫。

 

培養腸道益菌須特別注意的事項

 

在建構腸道益菌系統時,因為蔬果汁多含有大量的鉀(如芹菜),若是腎臟疾病患者,代謝大量的鉀鹽會造成腎臟過勞而發炎,須徵詢醫師建議蔬果汁內容,一般醫師會替腎臟病患者調配低鉀的蔬果配方,果汁機高速旋轉容易造成蔬果汁氧化,所以不宜打太久,氧化的維生素(例如蘋果汁氧化成咖啡色)進入人體反而產生自由基並造成人體細胞的傷害

由牛奶發酵製成的優酪乳,雖然一般被認為可以補充鈣質,但是先進的醫學研究均指出,牛奶與乳類製品消耗量越多的國家或是地區,民眾得到骨質疏鬆症的比例越高,原因尚有很多爭議,一般是認為乳製品含有太多蛋白質,人體過量攝取會造成血液酸化,導致骨骼中的鈣會被釋出用來中和血液酸鹼值,但持上述相反意見的醫師也不在少數,且不論確切原因為何,優酪乳、牛奶乃至於任何單一營養品,都不應過量攝取,一般優酪乳長期飲用時,成人建議每日不要超過一杯,且不可用來取代開水,尤其是腎臟功能失調的病患,乳製品中高比例的蛋白磷酸化時會傷害腎臟,讓腎臟藉由排除廢棄物(如尿酸)來調節體內酸鹼值的機制更加低落,也更容易造成血液酸化

至於一歲以下的幼兒,腸道發育未完整,應透過母乳來補充來自於母親的腸道益菌,一般認為不可食用市售益生菌、優酪乳、鮮奶或是起司等乳製品,幼兒超過一歲斷奶後,若要使用優酪乳當副食品,最好能諮詢家庭醫生,選用無添加防腐劑與低鹽含量的產品,初期並能控制少量攝取,例如每次不超過10CC,每日不超過100CC,並觀察是否對奶蛋白產生過敏與腸道不適等症狀。

一般孩童腸道黏膜較薄,食物分子也較容易尚未分解完畢就透過腸壁進入人體,因此若飲用的蔬果汁中含有胡蘿蔔,過量時也會比成人更容易造成脂溶性的β胡蘿蔔素囤積體內,並產生手掌呈現土黃色的情形,β胡蘿蔔素在人體內會視需求量多寡來轉化成維生素A(平均約1/6),所以過量食用時,較不會有直接過量食用維生素A造成的中毒反應,未轉化成維生素A者也有幫助體內抗氧化等諸多功效,但是過量須靠肝臟分解才能排出體外,所以長期囤積將容易導致肝臟無法獲得適切休息,且還會提升像是掉髮或是皮膚過敏等維生素A中毒的機會,所以若是喝胡蘿蔔汁造成手掌呈現土黃色,可暫時不加入胡蘿蔔於蔬果汁中數天乃至一星期,復用時可斟酌減少胡蘿蔔使用量,若手掌的土黃色持續不退,則可諮詢家庭醫師,是否自己調配的蔬果汁中尚有其他含大量β胡蘿蔔素的蔬果。

這裡須特別注意的,含糖的酸奶飲料不包含在本文所推薦的優酪乳中,兩者只是含有重疊的成份,營養比例實在相差很遠,且長期的攝取高糖飲料,除了造成鈣質流失、皮膚老化失去彈性,還會導致很多相關疾病,對發育中的小孩更是有非常不好的影響

另外食用優酪乳的時候,應避免同時攝取有添加亞硝酸鹽來防腐的加工食品(如香腸、火腿、培根與臘肉等)與含胺食品(海產),因為三種一起吃等於送原料請細菌製造致癌毒素-亞硝胺,雖說優酪乳若只是搭配香腸或是海鮮其中一種食用,可不用擔心會合成毒素,但含有亞硝酸鹽這種防腐劑的加工食品,能不吃對健康最好。

最後由於優酪乳含有大量的蛋白質,不宜和酸性的飲料一起飲用,兩者飲用時間可錯開,以免蛋白質未被胃液分解之前即凝固變性,而細菌引起的胃腸發炎病患,短時間內也不適宜飲用優酪乳,正如前述,一般壞菌的養分是胺基酸,優酪乳大量的小分子蛋白質分解成胺基酸後會提供壞菌絕佳的生存環境,導致細菌引起的腸胃炎急速惡化。

 

結論

 

對於腸道菌已經失調的人,非常建議使用能夠大量活著到達腸道的抗胃酸型孢子益生菌,以便能迅速補充腸道益菌並排擠壞菌,當然,要同時補充麩醯胺胜肽來建構腸道黏膜,才能充分讓這些新補充的益菌有機會常駐腸道,否則只要一不食用益生菌,身體健康又馬上倒退,這也是所謂體質有改善和沒有改善的最大差別,接著使用對人體健康最多元的蔬果汁或至少對益生菌是高繁殖成效的寡醣來提供益菌食物,通常持續建構1-3個月,這段時間尤其要避免高溫燒烤或油炸動物性飲食,通過腸道的糞便就會因為充滿益菌與維生素B群而逐漸變多和變黃,接著只要持之以恆,待腸道黏膜因麩醯胺胜肽的補充而健康厚實充滿益菌,腸道內的益菌系統就可以穩固的建立起來了。

 


陳老師健康讀書會

附註一、動物性飲食中致癌物的來源

 

首先,環境污染會經由食物鏈累積在動物的脂肪中,其中以淡水魚居污染榜首,其原因不難瞭解,人類為了工業發展,將污水排放進入河川,就好像日前電視媒體緊追不捨的日月光污水排放案一般,在台灣,河口捕撈的淡水魚類富含戴奧辛等工業污染物且不可食用,可說是一般人都有的常識,戴奧辛每公克可以毒死1,800人,遠勝民間毒魚用的氫酸鉀45人,就連深海中食物鏈頂層的大型魚類,也因為重金屬含量過高,已有許多專家建議每週食用量不可超過340克(小孩則為每個月不超過75克),而這些毒素很容易累積在動物性油脂與奶油裡,最終被身為食物鏈最頂端的人類吃下肚,根據統計,台灣癌症病患比例最高的區域,也都發生在上游工廠林立的西部河口沿岸。

接著,動物性加工食品須添加人工防腐劑以防止其於銷售期間腐敗,有趣的是,很多防腐化學藥劑如亞硝酸鹽,經由腸道菌會代謝出亞硝胺,是一種常被用來作為動物癌症實驗時的致癌藥物,其毒性比戴奧辛還毒,另外,有別於植物性蛋白,動物蛋白尤其是紅肉中含有的兩種氨基酸-左旋苯基丙胺酸與肌胺酸,會在加熱烹飪時產生異環銨,也會導致癌症。

再來就是肉類高溫加熱時產生的多環芳香碳氫化物如苯基嘌呤,同樣是香煙燃燒時產生的致癌物,大家都怕二手煙,可是卻很少人知道要怕吃烤肉,根據統計,一公斤燒烤牛排的各種致癌物含量相當於600支香煙的致癌物含量,一隻炸或烤的雞腿致癌物含量也相當於80支香煙,林口長庚醫院調查,多數癌症患者,平常多有食用肉鬆、炸雞與香腸等加工或是油炸動物性蛋白的習慣,因為法律規定未成年不可抽煙,成年人的代謝能力也較強,所以較少有聽聞單單因為大量抽煙5年以上的人就馬上得癌症死亡,但是孩童代謝能力較弱,法律也沒有規定未成年不可食用或限制食用油炸動物性食品,所以電視新聞上常可以看到仍未成年的孩童,即因為長期食用油炸動物性食品而得到癌症甚至死亡的案例。

 

附註二、植物性飲食中致癌物的來源

 

高比例的植物性飲食,因為含有維生素與多酚抗氧化物,有助快速排除體內粒腺體製造能量時產生的自由基與動物性飲食產生的毒素,植物性蛋白加熱時不會像動物性蛋白那樣產生異環銨,但是油炸澱粉卻會產生另外一種同為神經毒素與致癌物質的胺基酸-丙烯醯胺,若是採用世界衛生組織所制定飲用水容許安全含量0.5ppb(百萬分之一是ppm,十億分之一是ppb),或是美國國家環境衛生科學研究院所制定的食品安全含量 = 個人體重 * 0.43ppb,則市售的袋裝油炸薯片或是高溫烘焙玉米片(400-1,200ppb),吃上一包就會超標數百倍,由於國內尚無法律規定丙烯醯胺含量須標註在食品包裝袋上,所以目前國內市售相關產品均無此成份標示,而隨著油炸澱粉吃下肚的,會有更多的致癌物質是來自高溫油品產生的毒素。

另外,加工素食食品,多含有人工添加劑,非有機蔬果殘餘的農藥若未清洗乾淨,也是等於直接吃下少量或大量的致癌物質。

 

附註三、人類適合以素食為主

 

由於腸道菌和人體是共生也是共存亡的,所以光是由人體的腸道菌來看,人類不管是演化,還是緣由造物主,都被設計成以素食為主的動物,吃素對人類才適合健康的活久一些,素食多含鹼性礦物質,葷食多含有酸性礦物質,體內酸性過量長期造成人體蛋白質變性,細胞核的染色體基因是蛋白質的系統,長期酸化變性會大比例的失去效用,讓新陳代謝無法進行而全身充滿老舊細胞,讓屬於蛋白質系統的人體酵素無法有效被製造,基因突變更是細胞癌化的必經過程。

古時候的人也許吃葷能讓植物採集或嫁妝收成不好時,能勉強度過飢荒,但付出的代價就是常吃有害身體健康.然而吃素者其實也很難百分之百吃到純素,因為植物食物中其實很難不夾雜著昆蟲碎片,除非你吃的是才剛剛浸泡過農藥的蔬果,但這跟畜牧動物來吃的意義與吃到的蛋白質與脂肪種類數量,又是不同的

 

 

參考資料

 

陳老師健康讀書會 www.facebook.com/bookclubhealthy

2012年王輝明醫師健康講座-如何吃得高枕無憂 http://youtu.be/GH5XUB8-d-s

越衛生乾淨越不會生病?! http://mag.nownews.com/article.php?mag=6-84-13439&page=3

維生素K防骨鬆 多吃深綠蔬菜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476357

丙烯醯胺 http://blog.tcu.edu.tw/post/25/297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