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節炎有許多種,常見的退化性關節炎、類風溼性關節炎與痛風均是,在台灣,很多人從35歲開始,由於生活、運動習慣不佳或是受傷和飲食失調,關節開始逐漸退化,尤其是40歲以上,除了各種生理機能的退化,一般人腸道中的益菌比例也逐漸開始被害菌迎頭追過,導致人體所需的維生素B群與各種酵素輔酶生產量銳減,關節軟骨與滑液合成的速度追不上耗損的速度,到了45歲便漸漸的出現各種關節炎的徵狀,50歲以上50%的人須長期面對退化性關節炎所帶來的疼痛和生活不便,女生比例又比男生高些。
現代人平均壽命不斷增加,語云人生70才開始,但是到了75歲,患有退化性關節炎的比率會攀升到85%,而在美國,由於運動、生活、飲食與種族等不同,約略是在65歲的時候,這個比率就已經到了85%,對於嚴重的關節炎患者,除了生活品質低落,醫藥費用也相當可觀,由其手術置換關節,美國曾經統計平均每位患者每年2萬美金的關節炎醫療費用,已經高過許多國家的年平均國民所得,且關節炎目前仍是造成美國人殘障的主要原因。手術置換是萬不得已的補救方法,難道我們需要這樣的無知嗎?請注重平時的保養。
本文將多方位的剖析目前市面上各種關節炎的療法與成效,並特別介紹關節炎的新救星-以非變性II型膠原蛋白為主,葡萄醣胺為輔一起幫您有效的跟關節炎說再見...
關節的組成與退化性關節炎
你可能不知道,不良的姿勢像是日常生活中蹲著工作,膝關節就可能須承受人體高達15倍的重量。正常人全身上下有88個關節,主要是在人體的膝、髖、腰、頸、肘、手與指(趾)頭、關節連結人的骨頭,讓肢體可以彎曲活動,由於脊椎下半段與人體下半身的骨骼須支撐人體重量,所以如果關節損壞,除了可能會壓迫神經,堅硬的骨骼還會互相磨擠碰撞,導致出血、發炎、腫脹與劇烈疼痛。
人體所有能活動的關節都會有滑液存在,上圖以膝關節為範例,膝關節軟骨與滑液都沒有神經和血管,人體關節軟骨主要成份是II型膠原蛋白,膠原蛋白有彈性,所以平時走路時,軟骨受壓會將其所滲入的關節滑液擠出,並帶出軟骨代謝廢棄物,減壓時又會將關節滑液吸入,並帶入養分來讓軟骨細胞合成關節軟骨。關節滑液主要成份是醣蛋白,在關節內作為潤滑液來減緩關節軟骨磨損。因此得知關節與軟骨是共生結構。
因年紀的增長,新陳代謝退化,關節軟骨與滑液合成的速度追不上耗損的速度,是退化性關節炎的開始。嚴重到軟骨脆化時,關節兩端堅硬的骨頭因無緩衝保護而互相擦撞,骨頭就會出血發炎並產生劇烈疼痛,發炎部位還可能增生骨刺,這就是退化性關節炎的夢饜。
關節發炎與症狀
除了本文所描述的退化性關節炎,關節炎還有很多成因,最常見的包括類風溼性關節炎是由於自體免疫系統失衡攻擊自己的關節部位所引起(附註三),而痛風則一般是腎臟代謝尿酸功能下降,造成尿酸循環到關節部位堆積與結晶(附註四),意外傷害或是長期姿勢不良也很容易造成關節發炎,例如椎間盤突出(附註五)。
人體發炎時,發炎部位溫度會升高,例如患者可以用雙手感受出有發炎和沒有發炎膝蓋間溫度的不同,另外經由目視或觸摸關節腫脹與否,也是判別關節是否有發炎的依據之一,長時間缺乏活動,發炎的關節因為無法代謝關節廢棄物離開關節,會產生僵硬的現象,例如坐了一整天後蹲下導致膝關節的緊迫感或是早上睡醒之後的晨僵均是,而關節活動時,若關節本身或是用手觸摸有卡卡的現象,也可能代表關節已經退化或是受傷而發炎。
發炎的關節會產生大量自由基並進一步破壞關節組織與加速關節退化,且一但關節滑液膜因磨損而破裂,白血球就會進入關節滑液分泌酵素來攻擊這個平時血液不會到達的地方,整個關節就會更加腫脹發炎,並且在沒有活動時仍疼痛不堪,而發炎造成局部血液循環不良,也會造成關節炎的惡性循環,重點是平時要注意保養,切勿隨意使用消炎止痛藥,導致關節炎的更加惡化(參考附註二的消炎止痛藥)。
如何減緩關節炎的疼痛
由於關節炎的種類與成因不同,對治方法也各異,但相同的是,都需要即時建立正確的生活與工作習慣,一方面保護關節避免因不當的活動造成損傷加劇(參考附註一),另一方面須積極攝取人體關節自癒所需的養分,以期人體自癒的速度與損耗的速度,維持平衡,否則關節的腫脹與疼痛是如影隨形。生活品質堪慮。
時下協助人體關節自癒的營養補充品首推非變性II型膠原蛋白,以下我們就針對市面上常見的營養食品,包含非變性II型膠原蛋白、葡萄糖胺、二甲碸、鈣、鎂與B群輔酶逐一介紹他們彼此間的關係,至於傳統關節炎的其他相關療法,我們將他歸納在附註二。
小分子非變性II型膠原蛋白(UCII)
發現II型膠原蛋白(簡稱UCII)對關節炎的幫助,主要是美國哈佛一位教授的女兒患有類風溼性關節炎,這個教授為了幫助他的女兒減輕疼痛而做了大量的實驗,並發現食用小分子非變性II型膠原蛋白3個月就能顯著改善關節炎症狀包含發炎、腫脹與疼痛等等,此處附帶一提的,I型膠原蛋白主要存在於人體的皮膚、 血管和骨頭等具有彈性的器官中,佔有人體膠原蛋白的90%,II型膠原蛋白則主要存在於人體的關節軟骨,這是兩者最大不同之處,而相同的是膠原蛋白的結構因為是多股螺旋狀纏繞,所以會有彈性,如此關節活動的時候,才有緩衝與吸收撞擊力量的功能。
而所謂的非變性,指的是低溫和非強酸萃取的II型膠原蛋白,以免其結構在萃取時被破壞,此外由於生物科技的互相運用,科學家使用乳酸菌來截斷並穩紮螺旋狀膠原蛋白的尾端,讓膠原蛋白變結實且能結構完整的通過胃酸到達腸道為人體直接吸收。
而為了避免腸道酵素將膠原蛋白分解成胺基酸後重新組成其他物質,非變性II型膠原蛋白須先經過小分子化處理,如此膠原蛋白一進入腸道就可直接透過滲透壓進入血管, 在腸道停留的時間會最短,並可避免其生物活性降低,但由於他並未先分解成胺基酸再進入人體重新組合,所以透過改變膠原蛋白表面醣蛋白的三維立體結構-醣基化,可以達到幾乎不會啟動人體免疫系統T細胞對外來蛋白質所做的攻擊與過敏反應,並直接到達關節,由關節軟骨細胞將其組成關節軟骨。
非變性II型膠原蛋白一般是由小雞的雞胸軟骨萃取,至於食用時間,會建議在空腹、兩餐之間或睡前食用,基於人體身理時鐘的考量,每天最好是固定時間吃,讓人體習慣於固定的時間啟動自癒機制,效果會最顯著。
葡萄糖胺
我們一般所熟悉的蛋白質,他是由胺基酸所組成,基本的胺基酸有22種,可以合成超過10萬種蛋白質,葡萄糖胺就是葡萄糖加胺基酸,人體可自己合成,一般的葡萄糖胺多由含有甲殼素的蝦蟹與貝類外殼來萃取,因為胺基酸不是蛋白質的形態,人體免疫系統不會攻擊他,所以蝦蟹萃取的葡萄糖胺並不至於引發海鮮過敏。
葡萄糖胺在人體內只能合成醣蛋白(人體內的黏滑液,如關節滑液),他無法直接修補關節中已經磨損的軟骨,所以一般來說單單食用葡萄糖胺的成效緩慢,加上經由飲食吃下的葡萄糖胺,超過90%會被胃酸與腸道消化液所破壞,病患須長期食用才會感受到效果,這也是很多醫師都強調葡萄糖胺只能消炎或預防關節炎,並無治療關節炎的效果。
如果吃了葡萄糖胺發現能迅速消炎與疼痛減緩,應小心該產品可能添加了能促進用藥信心與幫助病患減輕疼痛的消炎藥,長期食用容易造成副作用的傷害,且消炎藥對於疾病本身並沒有幫助,例如長期使用類固醇會傷害肝與腎臟,非類固醇則會導致胃腸黏膜受損並容易併發胃潰瘍。
一般市售的葡萄糖胺中,經由硫酸(pH值為0)萃取的稱為硫酸基葡萄糖胺,含鈉鹽較高,是屬於處方藥,每天食用600mg,相對於其他葡萄糖胺產品,硫酸基葡萄糖胺可大量通過消化道被人體所吸收,但通常醫生不會開藥超過3個月,因為他會囤積在腎臟,長期食用易導致洗腎的後果,也因此,有些無知的關節炎病患在醫師拒絕繼續開處方藥之後,仍透過管道從其他醫院甚至國外自行購買硫酸基葡萄糖胺來食用,這對於病患的身體健康是有很大傷害的。
若用鹽酸(pH值為1)所萃取的鹽酸基葡萄糖胺(每日食用1,500mg以上),是屬於食品等級,一般效果不會像硫酸基葡萄糖胺那麼明顯,但是可以長時間食用,而額外經由小分子化能快速吸收且避免被腸道酵素破壞的乙醯葡萄糖胺(例如使用發酵技術),也是屬於可長期使用的食品等級,且對關節滑液的生成有相當好的效果,但如果是液體的葡萄糖胺,因為較有防腐的問題,長期使用也須注意是否會攝取過量的防腐成份,如防腐劑、鈉或糖等等。
二甲碸、鎂與B群輔酶、鈣
若人體缺乏鎂與B群等輔酶(酵素)時,無法將葡萄糖胺轉換成關節滑液,吃再多也難以看到成效,此狀況尤其容易發生在生理機能退化的老年人身上,且因為胺基酸是由氮N氫H氧O碳C四種元素所構成,無法被利用的胺基酸在體內還會分解出二氧化碳(CO2)與有毒的氨(NH3),造成體內酸化與代謝負擔。
而二甲碸 (MSM)和葡萄糖胺因為都含有硫可以轉換成關節滑液,所以有人稱他們是對關節有幫助的硫磺二姊妹,有二甲碸的協助,可將葡萄糖胺用量減半,以減少腎臟的負擔,至於鈣質,大家都知道他是人體的骨骼不可或缺的礦物質,補充鈣和運動兩者都可以強化骨骼並同時避免肌肉韌帶鬆弛,而強壯端正的骨骼和有力的韌帶肌肉,可避免關節受力不平均而產生局部高壓,強韌的韌帶對於椎間盤突出骨骼移位,也有協助將其拉回歸位與幫助復健效果。
說到鈣質,這裡又得建議讀者要養成每日習慣適量曬太陽約15-20分鐘,補充人體內鈣質的載體維生素D,且要多吃深綠蔬菜並培養良好的腸道益菌系統,才能獲得維生素K將鈣質存入骨骼中,最後蔬果中含有大量的維生素C、E與多酚抗氧化物,包含類黃同(如蜂膠)、芪(如葡萄皮的白黎蘆醇)、木酚素(如亞麻籽)與酚酸(如咖啡酸),都有消炎抗氧化的作用,多吃亦有保健、延緩關節退化和減輕關節炎疼痛的效果,而維他命C還可以幫助體內膠原蛋白的合成。
非變性II型膠原蛋白(UCII)與葡萄糖胺的結合
緊跟著哈佛的實驗報告,美國的Interhealth公司也做了一系列的實驗,他讓26個退化性關節炎患者每天食用40mg的小分子非變性II型膠原蛋白,另外26個退化性關節炎患者每天食用1,500mg的葡萄糖胺與1,200mg的軟骨素,90天後,發現服用小分子非變性II型膠原蛋白的效果會比葡萄糖胺好上2-3倍,至於這個倍數的依據,主要是比較例如病患開始運動到開始產生疼痛的時間,開始疼痛到不痛的時間,與運動時關節靈活性的活動角度範圍和開始導致疼痛的最大角度等等。
事實上,小分子非變性II型膠原蛋白、葡萄糖胺一起食用,效果非常明顯。利用非變性II型膠原蛋白可讓韌帶、肌肉恢復強有力的彈性,葡萄糖胺與二甲碸則補足滑液的潤滑作,這是配方的魅力。但非變性II型膠原蛋白的原料價格非常昂貴,市場上不容易看見。
關節運動
以膝蓋為例,由於膝關節內沒有血管,所以藥石難以直接到達,膝關節所需的養分經由血液帶到關節外圍,須靠關節外側韌帶活動時對關節滑液的推擠與壓力,才能經由滑液滲透並帶到關節內部的軟骨,若是因為關節發炎疼痛而不運動,則養分難以進入關節,發炎會惡化,導致關節炎更加嚴重與疼痛。
正常人如果每天散步一小時,則膝蓋關節炎患者可能散步10分鐘就須節制,基本上運動只要微微感到酸痛就該休息,若是休息到隔天早上還持續酸痛,就代表運動過量,應再減少或分散運動的時間,其他許多像是健康操、太極拳、緩慢的運動等正常人常做的運動,也應減量運動。因為會導致膝關節受力,磨損與發炎會加重,所以膝關節發炎患者更須避免。
人類是動物,須靠運動維持身體健康,長時間躺著或是坐著不動對於身體與心裡都會造成極大的傷害,那麼嚴重的膝關節炎患者到底該如何動,才能協助將吃下的養分送到關節內部,以期人體自癒機制進行修復呢?
嚴重的膝關節炎患者可以先坐著,用板凳置於大腿下方將膝蓋抬高並讓小腿懸空,接著藉由前後搖晃小腿來訓練關節週遭肌力,並斟酌力道用雙手拍打同一個膝蓋的兩側,如此反覆施作於兩個膝蓋,這個方法將有助於膝關節患者,尤其是嚴重到無法行走或是年紀較長者,在較輕微的關節壓力下,將膝蓋所需養分,透過拍打由膝關節兩側血管送入關節滑液,並擠壓滲入關節內部軟骨,也同時將軟骨代謝廢棄物帶出,且關節周圍的韌帶肌肉得到運動與強化,對於平日關節均衡受力以減輕局部集中壓力效果尤其卓著。
疼痛消失並不代表關節修復,驟然增加運動量造成立即傷害
關節炎常常讓很多人尤其是退休後的運動家生活品質低落,無法運動也無法出門從事社交活動,而嚴重者也常因劇烈的疼痛而感到生不如死,且病患常在關節營養補充的自癒初期,因為消炎而減輕疼痛或甚至不感到疼痛,就開心的從事許多平常做不到的活動,例如延長與加重家事打掃或是運動與工作時間等等,事實上,短期的疼痛解除也許只能代表發炎獲得控制,並不一定代表關節軟骨和滑液組織已經修復,加上長期的關節炎患者多因懼怕疼痛而減少活動量並造成骨質和肌肉比一般人都脆弱,驟然的增加活動量常導致這些病患骨折或關節軟骨受到更嚴重的磨損,所以一但關節發炎疼痛狀況,透過營養補充與人體自癒機制的修復而減輕時,應適度的保持平日的活動量不可躁進,再逐漸提升運動與肌肉復健的頻率和力道。
置換人工膝或髖關節導致造血與免疫力下降
人體的血液包含紅血球與白血球是由骨髓所製造,嬰兒的骨髓造血功能良好所以是紅色的,隨著年紀增加,骨髓會被脂肪填滿而偏向黃色,大部份的骨髓因而逐漸失去造血能力,僅剩下骨頭兩端靠近關節處、髖關節、膝關節、脊椎和胸部肋骨內的骨髓還有持續造血的功能。
而大腿長骨的一端是髖關節,另外一端是膝關節,換人工膝或髖關節手術,需要將連結關節兩端的骨頭鋸平整並加以鑿洞,再以鐵鎚敲打嵌入人工關節,此舉不僅破壞並阻礙關節周遭血管傳輸骨髓養分與代謝廢棄物,更使得病患失去該部位骨髓的造血功能。
而白血球製造功能受阻所代表的就是免疫力的下降,尤其是年紀較長的病患,體內已無足夠的造血骨髓幫助造血,而肺部是人體接觸外界細菌和病毒非常頻繁的場所,大量失去製造白血球的能力常導致病患於換關節數年後飽受肺炎侵擾,甚至因而死亡。
人工關節可由塑膠與金屬組成,美國一年約有40萬人進行人工膝蓋或腰部關節置換手術,雖然其使用期限已經由10年一直往上增加甚至突破20年,但是有些十來歲因為車禍、意外或是嚴重類風溼性關節炎不得不換關節的病患,一生可能要換好幾次,而病患一但換了人工關節,尤其是年紀較長者,免疫力下降也導致健康急轉直下。
有些病患因為嚴重的類風溼性關節炎而在幼童時期就手術置換了人工關節,會需要服用大量類固醇或生長抑制激素,一方面是為了消炎止痛,一面方會抑制人體持續發育以免人工關節無法達到預期的手術目的。
附註一、你還在做會讓退化性關節炎提早報到與惡化的動作嗎
大部分的人都知道,搬運重物時,須先蹲下舉起重物,保持腰椎垂直姿勢才能再站起來,如果直接彎下腰來舉起重物,很容易造成彎曲的腰椎關節受傷甚至脫節,搬運工人常佩戴的護腰,腰部後方有2-4根鋼條,就是要讓腰椎不會因為蹲下搬運重物時,不慎彎曲而受傷,如果你愛好運動或是一 個運動員,應由專業的運動教練,針對不同的運動項目,指導避免受傷的方法,至於其他一般人,日常生活中不良的工作與生活習慣,常是造成關節受傷與提早退化的主因,在此例舉一些容易被忽略的項目如下:
蹲與下樓梯 |
最常造成關節受傷的日常行為,舉如長時間蹲著工作或做家事,膝蓋處大腿與小腿的夾角遠小於較為舒適的90度坐姿,視蹲下姿勢的不同,膝蓋會承受人體8-15倍的體重,長時間下來膝蓋軟骨與滑液損耗亦相當可觀,而下樓梯時膝蓋須承受身體大約6倍的重量,也是身為一個關節炎患者所需避免的日常行為。 |
跪 |
偏好和式以跪坐方式接待朋友或長時間聊天飲茶等,也容易造成膝關節壓迫和受損,這也是過去日本女性普遍膝關節提早退化的主要原因。 |
二郎腿 |
翹著二郎腿,除了容易導致脊椎受力不平均而側曲與椎間盤突出,重疊位於下方的膝蓋,還會因為受壓而磨損退化,有些人會建議非翹不可的時候,可以左右頻繁互換姿勢來平均脊椎的受力,但當然如果能不要翹二郎腿會更好。 |
低頭族 |
科技進步惹的禍,很多人在搭乘捷運時,喜歡在車廂中使用手機,然不論身在何處,長時間專注於低頭操作手機,會對人體產生催眠作用,這個催眠作用會讓人體忽略身體微細的警訊,直到頸椎發炎、腫痛、間椎盤突出嚴重壓迫神經,就只能從復健著手了,而年輕時不保護人體的關節,任其受傷與反覆發炎,老年關節退化也會提早報到。 |
電話與滑鼠 |
很多上班族講電話的時候,會將電話夾在脖子上,以便雙手能同時從事其他的事情,這同樣會造成肌肉受力不平均而磨損頸椎關節,而上班時須使用滑鼠的族群,常常會長時間做手臂伸長的動作,尤其是愛玩線上遊戲的宅男宅女,長時間手臂肌肉採固定用力的姿勢,會造成韌帶肌肉疲乏、 鬆弛與發炎,鬆弛的韌帶肌肉更會失去協助關節平均 受力的輔助機制,讓關節炎惡化。 |
高根鞋 |
時下不只許多女性愛穿高跟鞋,連男性都有標榜恨天高的皮鞋可供選擇,不難理解這些加高的鞋子,除了容易造成腿部與腰部肌肉持續受力而發炎,而這些受力不均衡的肌肉,也會壓迫膝蓋、腳趾、髖部與腰椎關節,對於這些關節軟骨的磨損與退化更是『功不可沒』。 |
坐姿 |
一個好的工學辦公椅,動輒須花費上萬元的台幣,對於須長時間坐著辦公的人來說,不得不說他是一項很值得花費的健康投資,但如果預算不足,則至少要注意背部的支撐是否足夠,手部是否能輕鬆的放在膝上附近的位置,腳部膝關節能否放鬆的保持約90度的角度,長時間坐著的時候,不會身體局部需要僵持用力在同一個動作上。 |
盤腿 |
盤腿時雖不至於將全身重量壓在膝蓋上,但由於膝蓋夾角過小,前後十字韌帶和半月軟骨均處於受力的狀態,對於已經是關節炎的患者,亦會帶來些許程度的緊迫並造成發炎。 |
受傷 |
關節受傷有可能是運動、車禍、手術或是日常生活不良姿勢日積月累造成的,關節曾經受過傷的人,對於關節的復健與保護尤其需要注意,否則關節退化的年齡也容易跟著下降。 |
走路姿勢不正 |
一般受傷的人在走路時,通常身體會自動避開發炎部位之肌肉與關節的使用,以避免疼痛的產生,但長期下來.其他部位的肌肉會過度使用,而由一處發炎導致多處發炎,所以如果一般人發現走路造成的兩腳鞋底磨損並不對稱,請勿忽視這個警訊,最好能到醫院使用專門的儀器檢查導致受力不平均的原因並加以對治,以免退化性關節炎提早報到。 |
肥胖 |
過重的體重,等於直接增加關節的壓力,不但比常人更容易造成關節傷害,對於關節滑液與軟骨這兩項消耗品的消耗量也比常人高,同樣的,被退化性關節炎找上的年齡也容易跟著下降。 |
除了上述這些日常生活容易犯的錯誤,不同生活習慣的人也會有不同關節炎形成原因,重要的是不要忽略身體初期的肌肉緊繃或是發炎警訊,並用心矯正自己日常生活上不良的姿勢與習慣,以免自己的後半生多了一些疼痛陪伴。
附註二、關節炎的相關療法
熱療 | 有些醫院或是復健中心會提供電熱與是遠紅外線發熱器給病患來改善關節疼痛,然須注意的,若是發炎中的關節,溫熱尤其是泡熱溫泉會導致發炎加劇,所以患者若要使用熱療,應先由醫師診斷確認後方可進行,而熱療主要是促進關節附近血液的循環,幫助養分的傳送與廢棄物的代謝,但是關節內本身沒有血管,所以仍須要靠關節的活動,才能讓關節養分與廢棄物進出關節。 |
水中運動 | 在美國各地的關節炎醫療協會,大都會舉辦游泳池的水中運動課程,舉辦的目的不在也無法治療關節炎,卻在避免關節炎病患因為懼怕疼痛而不運動,造成關節炎與身體健康不斷惡化,由於人體在水中體重會大幅減輕,所以水中運動可以避免受傷的關節,因為活動而磨損加劇。 |
瑜伽與太極拳 | 也有記錄顯示,某些關節炎患者,雖求助各種現代醫療的幫助,仍無法有效的減輕關節炎所帶來的疼痛,最終卻經由練習像是瑜伽與太極拳這類緩和的運動而獲得疼痛的舒緩,事實上,緩和的活動可以幫助關節滑液運送關節養分和代謝廢物,因而達到消炎止痛的功效,唯需注意的,不是所有的瑜伽和太極拳動作都適合關節炎患者,像是蹲馬步或是造成關節壓力過大的拉筋動作,則不適合已經是關節炎的患者施作。 |
矯正、復健、針灸、手術與推拿 | 有些醫師會於診斷病因後,建議關節炎患者進行動作矯正、復健、整脊、使用按摩器(按摩肌肉)、針灸或手術,有些醫學研究相信針灸可以刺激發炎部位神經傳遞訊息到大腦,並啟動人體自癒機制來修復發炎組織,而針對骨刺或意外造成的骨頭碎裂物壓迫神經系統,醫師也常會以手術進行碎裂物或骨刺的清除,然須注意的,在台灣坊間有很多按摩與推拿民俗療館,由於民眾普遍認為推拿一定要很痛才是有效,對於已經是關節炎的患者,軟骨損傷部位的推拿或是按摩會造成軟骨二次傷害,加速軟骨的磨損與退化。 |
矯正器 | 除了常見的護腕、護膝、護腰、助行器與拐杖、時下已有各種醫療產品像是矯正人體各部位關節用的關節支架和協助關節炎病患生活作息的輔助器具,如特製的握筆器、牙刷握把、剪刀、開罐器、拉鏈把手、鑰匙把手等等。 |
玻尿酸 | 玻尿酸類的產品可以保水,常被用在美容醫療上,若因為關節滑液耗損造成關節磨損發炎,可由專業的醫師將玻尿酸注射到關節來取代關節囊滑液,約有80%的病患注射後可舒緩疼痛長達8個月,但經過多次注射之後,關節機能會退化,注射效果也容易跟著下降,若無即時補充關節自癒所需的養分與進行復健,常常最終會面臨須換關節的命運。 |
消炎、止痛藥 | 類固醇與非類固醇的消炎和止痛藥,是過去傳統醫療對治關節炎的主要方法,可快速消炎止痛,但藥物本身對於關節炎是沒有幫助的,而且長期使用易造成內臟損壞,有些民眾會在無醫師診斷的情況下,自行到藥房購買消炎藥,而很多具有阻斷組織胺能減緩過敏症狀的消炎藥,也同時會阻斷人體醣蛋白(包含關節滑液)的合成,導致關節炎更加惡化,至於市面上大部分的止痛藥,主要功能仍在於阻斷神經,讓病患減輕疼痛,但關節炎有可能持續惡化中。 |
另類療法 | 再強效的消炎止痛藥,都可能對一些天生特定體質的人無法發揮止痛效果,其他像是平時有飲酒習慣、長期服藥或甚至是吸毒的關節炎病患,當各種止痛藥都無法止住疼痛,有些人會選擇使用另類療法,像是在醫師的指導下,每隔數個月定期讓人工飼養的蜜蜂螫在發炎疼痛處,由於蜂毒數十種成份中也包含數種消炎物質,其中有些消炎功效還是非類固醇處方藥氫化可體松的100倍以上,所以對於部份特定體質的人,這種另類療法成了他們消炎止痛的寄託,但這種另類療法不見得對一般其他人都有效果,而蜂毒還可能造成過敏體質的人因而送命。 |
附註三、類風溼性關節炎
類風溼性關節炎是由於自體免疫系統所引起,導致例如白血球攻擊自己的器官像是韌帶、肌腱、軟骨與關節組織等等部位,除了好發的關節部位,有些病患甚至因為免疫系統攻擊自己的心臟、心臟包膜或甚至是紅血球大量被自己的巨噬細胞吞噬而死亡,很明顯的,類風溼性關節炎不是因為年老關節退化而導致發炎,所以他的患者有可能是幼童,發病部位則有可能是全身任意部位的關節,患者除了要保護並治療受損的關節部位,還要同時對治難纏的免疫系統失調問題,舉例來說,除了整體體質改善與使用各種昂貴的藥物,有些科學家也開始以基改羊或基改兔來生產含有中和人體類風溼性關節炎發炎因子TNF-α的動物奶,希望過濾分離出奶中的蛋白質,以較低的花費來對治類風溼性關節炎。
附註四、痛風引發的關節炎
痛風主要是因為腎臟排除尿酸功能的下降,導致循環全身的尿酸在關節部位沈澱產生雜亂針狀結晶所引起,而古時候有錢的歐洲貴族使用含鉛容器來盛裝和飲酒,一方面鉛造成腎臟損壞,一方面酒類在人體內會產生乳酸,加重了腎臟排酸的負擔,也使得尿酸排出體外速度變慢而在人體關節沈積,所以痛風過去也被歐洲人視為富貴病,至於血夜中的尿酸,他主要是細胞中粒腺體燃燒蛋白質產生能量ATP的附加產物,而粒腺體在無氧的情況下(例如無氧運動),配合細胞中的酵素燃燒糖類產生的丙銅酸,也會代謝成乳酸。
痛風引起的關節炎可以來得很突然,例如一覺醒來或是睡到半夜即發作,較早期的檢驗方法,是直接到醫院經由醫師使用針筒抽取痛風腫脹部位體液,並在顯微鏡下檢視體液中是否含有如雜亂尖針般的細長尿酸結晶來判別(可想而知痛風是很痛的,有人形容痛風發作的時候就像是骨折般的疼痛),而時下只要檢驗血液中的肌酐酸即可判別,肌酐酸是人體肌肉肌酸的分解產物,視個人體內肌肉量多寡穩定的產生,須腎臟代謝排出體外,若是腎臟功能低落,血液中肌酐酸的比例就會增加,坊間藍藻營養食品,也會容易產生肌酐酸,所以常吃藍藻的人,會建議補充能夠提升細胞粒腺體檸檬酸循環的檸檬酸,或是高比例素食較易獲得的草醋酸,來引發良好的檸檬酸循環,代謝掉體內的丙銅酸和尿酸。
而現代人若是食用高普林的海鮮,因其於人體內最終會代謝成尿酸,所以腎功能低落的人,應儘量避免此類食物,尤其是低溫會促進尿酸結晶,所以冬令進補含有海鮮與酒類的食品,常導致痛風患者發病並疼痛不止,另外陰天時大氣中充滿水氣而壓力變大,也會使得關節負擔加重而產生疼痛,若使用消炎藥,雖可暫時消腫並減輕痛苦,但是長期使用反而加重腎臟損壞,病況還會惡化,所以若是要從腎臟功能的提升來對治痛風,可由補充檸檬酸來下手。
附註五、椎間盤突出
關節炎若是發生在脊椎,例如椎間盤突出,會壓迫沿著脊椎下來的四種神經,包括壓迫由腦部發送指令到身體各處的運動神經而造成肢體痲痹感甚至癱瘓,壓迫由身體回傳訊號回腦部的感覺神經,造成受傷不自知,且無法通知大腦啟動壞死組織的自癒功能,而壓迫到非人為意識所能控制的交感與副交感這兩個加速與抑制身體器官功能的自律神經,則視壓迫到的神經種類與部位,可能造成腸胃蠕動過快而腹瀉或緩慢而消化不良、心律不整、呼吸速度急促或減慢而感覺缺氧、排尿困難、手腳溫度調節異常、情緒亢奮或是低落等等。
椎間盤突出可能是不當運動或是車禍等意外所造成,也可能是長期姿勢不良所引起,嚴重者醫師會直接在脊椎關節的硬膜外腔注射類固醇來抑制發炎與疼痛,效果十分顯著,以致於病患常常痛到坐著輪椅進入醫院,注射完卻能自行走路離開,而施打類固醇的目的,並非在治療受傷的關節,而是暫時抑制疼痛,並讓人體的自癒機制有時間修復關節組織,所以病患應於治療期間多加休息,避免做進一步傷害關節的活動,且椎間盤突出若不修復,脊椎發炎部位很容易長出骨刺,骨刺若是壓迫到神經,同樣會引發疼痛與前述各種神經壓迫的症狀,有時須靠手術清除這些壓迫神經的異物,病患才能擺脫疼痛的糾纏,而這些壓迫神經的異物,除了有可能是人體自癒機制長出的骨刺,也有可能是意外例如車禍造成的骨頭碎片。
參考資料
陳老師健康讀書會 www.facebook.com/bookclubhealthy
Discovery Health 常見疾病系列關節炎
Discovery Health 常見疾病系列背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